91porn y 隋 唐 五代统计史

发布日期:2025-04-12 10:16    点击次数:71

91porn y 隋 唐 五代统计史

    自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到公元960年赵匡胤灭后周协调中国,为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朝上发展和协调国度的重建时期。五代时期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连接,经济要点运转向南边转变。这一时期的统计除五代统计停滞不前外,隋、唐统计处于发展阶段,绝顶是唐代的统计插足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隋代的统计91porn y

  一、隋代的社会经济

  隋的协调,把南北两地如故绝顶发展的经济连结起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意于各族的和会和政事、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唐代的焕发打下了风雅的基础。

  隋朝初年,由于豪矫健族占有普随处皮和东说念主口,封开国度要巩固协调,就必须奏凯限制更多的地皮和东说念主口,以确保税源和兵源,确保中央政权对于豪矫健族的齐备上风。在这种历史条目下,隋文帝选择了一系列政事经济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了深刻影响。简化场合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郡)、县两级。轨则九品官以上父母官由中央任免,对父母官加强考察。烧毁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为庶族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为了奏凯限制更多的东说念主口,隋朝实行了大索貌阅,输籍法。许多政事、经济措施,照实行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等,诚然是相沿北朝,但在新的历史条目下有所革新。由于选择上述政事经济措施,隋朝封建经济一度呈现焕发,社会资产余了很大增长,国内各民族的磋议也有所加强。由于隋代农业的发展,东说念主口激增,耕地扩大,仓库充实。许多豪强的荫户转为国度的编民。隋代手工业以造船业发展较为凸起,营业方面,隋朝协调了货币,更铸了五铢钱,便于商品通顺。长安和洛阳既是其时最大的城市,又是国表里商旅聚合之所。

探花内射

  隋炀帝继位后,穷兵黩武,销耗民力,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又遭到巨大杂乱,终于在农民大举义的打击下,隋朝统辖宣告瓦解。

  二、隋代的统计组织与法例

  (一)统计组织

  隋代统计组织附庸于国度行政机构,统计职责由相关行政部门兼管。

  隋代的中央行政官制,最为凸起的是三省六部轨制确凿立和强化。三省为尚书省、门下和内史(中书)省。尚书省是经管政务的机构,为中央最高实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东说念主,左、右仆射各一东说念主,兼管天下的综合统计。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刑部)、度支(户部)和工部六曹。六曹中度支部绝顶于汉代的大司农,兼管天下的业务统计。度支部以下统率度支、左户、右户、仓部、金部和库部六个部门。度支掌财赋、钱谷、盐铁、课役、粮库等事;左户掌计账、户籍等事;右户掌公私田宅租调等事;金部掌度量衡和钱帛、物质等库的财物出纳;库部掌军用物质的出入保藏过甚策画等事。各部门均兼管相关的统计职责。

  隋协调后,对魏晋以来的场合政府机构进行了治愈,将原本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时曾一度改州为郡)。郡设太守,县置县令。两级户籍清算由户曹操纵:西曹、金曹和租曹瓜分管仓储、赋征、财计等事务,兼管相关统计职责。县以下闾、里为下层行政组织,闾正、里正兼管收手实、造籍书职责。

  (二)统计法例

  隋炀帝伟业五年(公元609年)户律轨则:若一东说念主作假,则讼事解职;又许东说念主民检举:“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①

  三、隋代的统计职责

  (一)东说念主口统计

  1.貌阅。隋代退缩遁藏赋役户口的一种措施。隋代为加强对东说念主民的搜刮,留意脱漏户口、避讳年级和遁藏赋役,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高祖令州县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少之实”。即阅兵东说念主口的描写,查核有无低报年级及伪报老病的千般情况。并轨则户口作假者,里正、党长发配辽远;大功(堂手足)以下,皆令另立户籍,以防归隐。计搜得壮丁四十四万三千,东说念主口一百六十四万余。伟业五年(公元609年)。选拔裴蕴建议,再度貌阅。轨则户口有一个作假者,讼事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计搜得壮丁二十万三千,东说念主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2.输籍法。输籍法即输籍定样。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轨范的办法。尚书左仆射高颎鉴于“东说念主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徇私作弊),文帐出没,复无定籍,难以推校”。②乃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奏请颁布输籍法。隋文帝选拔了他的建议,轨则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东说念主出查,令匹夫五党(五百家)或三党(三百家)为一团,根据定样轨范区别户等荆棘,再行轨则征岁差役与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利用这一本事,搜括掩饰户口,以退缩东说念主民逃税或遏制士族、豪强占有管事东说念主口,从而加多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为隋代富强奠定了基础。

  3.府兵在州县落籍。隋朝改变往时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户籍的作念法。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号召:“但凡军东说念主,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中央设十二卫大将军,分统诸府戎行,总附属于皇帝。革新后的府兵过甚家属在州县落籍,常常从事出产,实行“寓兵于农”,减轻国度军费开支,府兵的统帅权集会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仓储统计

  隋朝仓储规模高大,“资储遍于天下”,仓储统计有了较大的发展。

  1.义仓(即社仓)统计。《隋书·食货志》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工部尚书长孙平奏设义仓:“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东说念主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积存先备故也。”奏令诸州匹夫及军东说念主,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令民户在秋季每家出粟麦一石,存储在本村本社,以备凶荒之年使用;因粮仓设在村社里,是以又称社仓。隋文帝准如所请。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正月又诏令诸州广建社仓,并于当县安置,由该村社操纵官员经管,进行统计核算。《隋书·食货志》:“即委社司,执掌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荒者,即以此谷账给。自是诸州储峙委积(即事先储存好多食粮)”。

  2.官仓统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建有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户通仓等,隋炀帝伟业元年建有含嘉仓,规模极大。仓内储盐二十万石;仓西有六十余粳米窖,窖别受八千石。这些官仓的统计经管方法比较严格:

  (1)财物库存出入,必须持有加证官印的字据;

  (2)各仓设有固定的操纵官员,除按手续对各库粮谷加封外,还需在纳粟砖上刻写储存日历、仓容数量以及各级操纵官员的姓名。

  (3)选拔“出、入、余”三柱式进行均衡分析。

  四、隋代的统计方法

  (一)清算、户籍制

  隋代的清算、户籍制,沿用了北周苏绰开创的记帐、户籍之法,并有所发展。其一,记帐、户籍信赖由度支部的左户操纵,在组织上得到保证;其二,清算、户籍与赋役征收帐目相逢迎,由会统部门掌管,达到限制和落实各项赋役收入的宗旨。左户负责清算户籍,其职责重点在统计核算方面;右户负责钱粮收入簿帐,其职责重点在司帐核算方面。清算户籍的统计核算为钱粮收入的司帐核算服务,从而体现了隋代会统逢迎的性格。

  (二)统计分组法的应用

  1.东说念主口年级分组。隋朝为了征赋派役,轨则了东说念主口年级分组。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轨则了课役法。按轨则: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四岁到十岁为小,十一岁到十七岁为中,十八岁到六十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丁受田,要背负赋役,老就免去赋役。③开皇三年隋文帝改成丁年级为二十一岁,受田仍为十八岁。隋炀帝伟业元年(公元604年),又改男人或丁年级为二十二岁。

  2.社仓税收分组。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正月,下诏令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即义仓),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即分三组收税:上户不外一石,中户不外七斗,下户不外四斗。

  唐代的统计

  一、唐代的社会经济

  唐朝从公元618年开国,到公元907年为朱温所篡,历时二百九十年,它是继汉朝以后,在中外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个王朝。唐朝的历史,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唐朝前期,统辖者吸取了隋一火训戒,治愈了计策,国度比较巩固,社会规律相对安然。唐初袭取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健全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台。场合行政机关分州、县两级。唐朝科举制有了发展,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用以笼络士医生和学问分子。唐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并进行了整顿。颁布了《唐律》,并制定《唐律疏议》,为我国现有最早的一部齐备的成文法典。在经济方面,扩充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由于租庸调制轨则农民能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出产时期。由于以上各项措施,唐朝前期出现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经济赶快收复和持续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风光。跟着农业的发展,东说念主口和耕大地积赶快增长。官营手制工业,规模大,单干细,故意制造皇室和官僚贵族用的器物。以纺织业和制瓷业较为凸起。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有纺织坊、造纸坊、染坊、冶成坊等。其时长安城不仅是天下的政事、经济中心,况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东说念主口百万阁下,成为其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时交通发达,水陆交通线和会天下,交通线一起设有驿站,负责传递官府书记和供仕宦往复藏身,也为营业贸易发展提供了浅易条目。在文化方面,唐代盛世的诗、文、史学和宗教,都有巨大发展,有进步前东说念主的事迹,同期也富于外来因素的颜色。

  (二)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

  公元755年运转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矍铄走向雕残、由协调走向分裂的转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统辖集团中又出现藩镇割据、阉东说念主擅权和牛李党争,大大收缩了唐朝的统辖力量。在经济方面,均田制遭到杂乱,“公法驰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均田制形成空文。地皮兼并,形成浩大农民失地隐迹,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管下去了。同期,均田制杂乱,东说念主口隐迹,也使府兵制兵源枯竭。唐政府不得作假行募兵制,募集壮年始终充任边兵。形成精兵聚于边境,而内地军力穷苦。

  濒临安史之乱以后的财政匮乏和社会矛盾激化,唐朝入辖下手整顿财赋轨制;实行盐专卖,整顿漕运,行常平法,颐养各地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淘气了唐朝的财政危急。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政府领受宰相杨炎建议,扩充两税法,本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每年分夏税、秋税两次征收,故名“两税法”。两税法扩大了纳税户的界限,加多了政府税收。唐朝末年,政事衰弱,地皮高度集会,苛捐冗赋,敌我矛盾相当明锐,接连地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举义,给封建统辖以千里重打击,从此,门阀轨制透彻灭亡,唐王朝名存实一火。

  二、唐代的统计组织与法例

  (一)统计组织

  唐朝的统计组织在隋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封开国度统计组织的完善时期,仍由相关行政机构兼管。唐朝的中央官制仍为三省六部制。兼管天下的综合统计与业务统计。据《新唐书·百官制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朝政,此宰相职也”。其时朝政一般由中书方案,拟诏令;门下省审议,掌封驳;尚书省实行,掌政务,兼管天下的综合统计。比照周代的六卿,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秦汉时期九卿的职责,并兼管各部门的业务统计。唐代于刑部下设比部,故意负责审核和监督天下的财计职责,其时对天下财政相差的审核称为“勾覆”。六部的职责过甚兼管的统计职责如下:

  1.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天下仕宦的任免、考察、升降、蜕变等事务,兼管东说念主事统计。

  2.户部: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代改为户部尚书,掌管天下地皮、户籍、钱粮、财政相差等事务。所属四司:“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置正焉”。④

  (1)户部:掌分理户口、井田之事。

  (2)度支:掌判天下租赋几许之数,物产半约之宜,水陆说念途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转运征敛送纳,皆准程而节其迟速。凡和籴和市,皆量其贵贱,均天下之贷,以利于东说念主。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凡天下舟车水陆载运,皆具为脚值,轻重贵贱,夷易险涩而为之制。凡天下边军有度支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司帐,以长行旨为准。

  (3)金部:掌判天下库藏钱帛出纳之事,颁其节制,而司其簿领。

  (4)仓部:掌判天下仓储,受纳租税,出给禄廪之事。

  总之,上述户部四司,为掌天下户口、境界、贡赋、租税、物产、食粮、交通、财帛、仓储、禄廪等事及相关业务统计核算。

  唐代场合政府机构,基本上相沿隋朝的建制,但也有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变化是:安史之乱以前为州(府)、县两级制,安史之乱以后则改为说念、州(府)、县三级制。

  州设刺史一东说念主,别驾、长史为其佐官。下设财计组织,操纵官为仓曹、司仓和户曹、司户。《旧唐书·职官志》:“仓曹、司仓掌公廨、度量、庖厨、仓库、租赋、征收、田园、市肆之事。”“户曹、司户掌户籍、清算、说念路、逆旅、杂徭、婚田之事”。各官分管相关业务统计。府设“牧”或“尹”为主座,少尹或治中、司马为副主座。下设财计组织,与刺史属官职掌计划,但其地位稍高。

  州下设县,主座一律称令,佐官为丞。县令、丞的属官有主簿、尉、录事、司户、司法、仓督等。统计职责东要由司户、仓督兼管。县以下下层组织是乡、里、保、邻。“每里(管百户)设里正一东说念主,掌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课植农桑,查验非违,催驱赋役”。⑤负责下层统计职责。

  唐代虽未形成并立的统计组织,但从中央到场合确已有了一个比较齐备的统计系统。

  (二)统计法例

  1。《唐律》中户律。秦汉以来,唐代户律最为完善。

  (1)《唐律》第一百五十条: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女户,又减三等,……脱户过甚增减年状,以免课役者,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罪止徒三百。

  (2)《唐律》第一百五十一条:诸里正不觉脱漏户口者,及增减年状,“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3)《唐律》第一百五十二条: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过杖一百;五十口加一等。州随所管县几许,通计(平均策画)为罪,各罪徒三年。

  (4)《唐律》第一百五十三条:诸里正及讼事,妄脱漏增减以出入课役,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赃重、入己或枉法论,至死者加役流,入官者坐赃论。

  2.《唐律》中上计律。凡报送统计报恩与清算违期者,均按律论罪。《唐律疏议》卷十;“诸公务应行而稽留,及事有期会而违者,一日笞三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旬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若朝集使及清算使之类依令各有期会,而违不到者,一日笞三十,三日加一等。”

  3.《唐律》中相关盗窃或一火失簿帐、字据的法例。

  (1)《唐律疏议》卷十九:“诸盗官书记印者,徒二年,余印杖一百。”“诸盗制书者,徒二年;官书记杖一百,重害书记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2)《唐律疏议》卷二十七:“诸主守官物而一火失簿书,致数有乖错者,计所错数,以主守不觉盗论。”

  三、唐代的统计职责

  (一)东说念主口统计

  1.查验户口和编著户籍。唐初田亩荒凉,户口“百不存一”。⑥战乱杀青之后,农民各处流散,豪强世族伺机遮蔽逃户。政府要疲塌封建规律,收复出产,就要设法把豪强世族遮蔽下的逃户变为王朝的“编户”。查验户口,编著户籍,便成为唐初具有政事经济预见的一项困难统计职责。为此,唐初制定了一套绝顶齐备的查验户口的办法。实行这项统计职责的下层组织是乡、里、村,称“三长”。最主要的是里正。唐政府轨则:“每一岁一造记帐,三年一造户籍。”⑦每年先由里正团貌,再由县亲貌。随后编成手实,手实及记帐,就成为户籍的底稿。然后再由县交州依式勘造而编制为看重户籍。临了报送中央尚书省户部“总而领之”,而为定册。户籍是均田收税和庸调课役的根据。因此,唐政府一方面奖励户口增长,起劲搜括户口,把“户口增益”看成考察在职县令治绩的一项轨范;另一方面,时常编著户籍,把豪强世族荫附下的浮户变为封建王朝的农户。唐代屡次搜括隐漏户口。玄宗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接受宇文融建议,命宇为括户使,分遣官员去各说念清查,后果,诸说念括得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得钱数百万贯。

  2.团貌。唐代退缩遁藏赋役户口的一种措施。各场合仕宦每年集会五党或三党(每党100家)为一“团”,察其描写,以为定籍。《唐会要》卷八十五《团貌》: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八月,选拔“团貌”办法,令“诸户口计年将东说念主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局势,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⑧团貌是在前年户籍的基础上,对其时的施行东说念主户、田土景况进行查对,凡发生变化的进行治愈,查核有失实的予以更正,依貌定形,退缩欺隐,为正确编制户籍的报恩书——手实作好准备。由于手确凿团貌核实的基础上编定,据手实编制的清算便有了可靠的依据。到三年凭空户籍时,各县手实及清算的编制者到州参加户籍的编制职责。户籍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交中央户部。

  3.村坊邻里户籍法。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轨则:“凡天下东说念主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三年,县司注定,州司覆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境界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防守(纪律彼此监督)。”⑨里设里正,户籍由里正经管。按民户资产几许定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户籍册凡三本,一留县,一送使,一送户部。为了准确编查户口,实行团貌轨制,并派探访户口的高档官员到各地核实户口。如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八月,派御史中丞宇文融为“诸色安辑户口使”,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派“黜陟使”到各地探访,核实户口。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派不雅察使严加防察,必令诣实⑩。

  4.课户与不课户。

  唐代纳税入伍的户称“课户”,不然称“不课户”。凡民成丁,必须担负课役,称为“课口”。《新唐书·食货志》:“凡主户(唐代把腹地东说念主户称“主户”、“正户”或“土户”,流动农户称“客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唐代家仆之称)、客女(唐代成分较婢女略高的妇女)、奴隶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不课户占1/3,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几占2/3。背负都落在少数课户身上。今将《通典》所记课户、课口及不课户、不课口统计列表如下:

年度

户数

 

总户数

 

不课户

 

课户

课户所占的%

 

天宝14年

乾元3年

8914709

1933174

3565501

1174592

5349208

758582

60

39

 

年度

 

口数

 

总口数

 

不课口

 

课口

 

课口所占的%

 

天宝14年

乾元3年

52919309

16990386

44700988

14619587

8208321

2370799

15

14

  5.府兵制的整顿。唐初沿用隋朝的府兵制,府兵悉属州县,不再单立户籍,并进行了整顿。中央设十二卫统领府兵,各卫下设折冲府(军府)。关中设立的折冲府占天下40%阁下,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款式。卫士挑选壮丁充任,常常从事农耕农隙教战,有事出征。此外,每年还要按次宿卫京师,称为“番上”。卫士不服其他徭役,不纳租调;但番上、出征要自备器械和衣粮。其后,均田制杂乱,东说念主口隐迹,使府兵制兵源枯竭,唐玄宗十一年(公元723年)运转实行募兵制。

  (二)地皮统计

  经由隋末往复,华夏一带杂乱很大,户口隐没,肥土荒凉;为了保证农业出产的收复和发展,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相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下令丈量天下地皮,实行均田制,11均田令轨则:

  1.丈量天下的地皮,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 为顷。

  2.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老男、笃疾东说念主、废疾东说念主各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原有的永业田纳入户内口分田数额里策画。丁男和18岁以上中男之外的东说念主,凡作户主的,则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

  3.有册封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不错依照品级授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有军功的东说念主不错依照勋级受勋田60亩至30顷。

  4.受田多的叫宽乡,不及的叫狭乡。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付。

  5.庶东说念主有身故家贫无以供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岂的,并准许出卖口分田。买入的境界不成进步应受田名额;狭乡的东说念主买地,准许依照宽乡的名额。

  6.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再收还。

  7.在职官,按内、外官和服务性质的不同,授予80亩到12顷的职分田,以其租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员辞职时,要把职分田吩咐下一任官员。内、外官署还有公廨田,其地租收入充作办公用度。

  唐代的均田,对社会经济的收复和发展,以及国度财政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均田,垦荒了不少瘠土,加多了耕大地积。唐代的垦田数,到天宝年间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如以其时八百九十万户策画,则每户可得一百六十多亩12。

  (三)仓储统计

  唐朝青睐仓储统计,唐高祖李渊便很青睐国度储备。“修其储备,谨其出纳。”是以,唐代的仓储统计继隋代之后又有新的发展,较前更为完善。

  唐代的仓储职责,主要由仓部和金部负责。仓部负责国度钱粮收入库藏,凡金、银、钱币、张含韵之属的出纳;仓部负责天下粮谷之属的出纳。仓储统计有比较完善的轨制:

  1.查验及验收、验出轨制。

  (1)财物验收轨制:财物收进,有仕宦监阅,对其数量、质地西宾无误,始入库登记,并注明州、县年月。“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轨范、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是以别粗良、辨新旧也。”13

  (2)财物开销轨制:财物开销,须查验上司的支付号召或符牒、木契。“凡库藏出纳,皆行文榜,季终而会之。若承命出给,则于中书省覆而行之。百官应请月俸,则符牒到所田,皆递覆而行之。”14“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及请东说念主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15即先勘合木契无误后,仓库始开给外出证,并加盖章鉴,送交监门(门卫)查核无误方可放行。钱物若由非官府东说念主士领取,还需加盖墨印。

  2.食粮分仓核算轨制。“凡粟出给者,每一屋一窖尽,賸者附计,欠者随事科征。非理欠损者,坐其所由,令征赔之。凡出纳帐,岁终上于寺(司农寺)焉。”16即凡食粮出库,以一屋一窖出净为原则,以便分仓核算,策画食粮损耗数量。

  3.各式食粮的储存期限及损耗定额。各式食粮的储存期限,“凡粟支九年,米及杂种三年。损耗定额按贮存年限信赖,“贮经三年,每斛听耗一升,五年以上二升。”唐代十斗为一斛,故损耗率为1—2%。

  4.仓储统计报恩轨制。《新唐书·百官志》:“京师仓库,三月一比,诸司、诸使、京都,四时勾会于尚书省,以后季勾前季;诸州,则岁终总勾焉。”即诸司、诸使、京都的仓储统计报恩每季需报尚书省,由户部及度支部审核,然后递交比部勾覆。为了实时、准确,选择隔季勾核的办法。诸州的仓储统计报恩则连同其他统计簿帐与字据,于次年三月以前勾覆。

  (四)钱粮统计

  唐朝初偶然,社会经济凋敝,为了促进出产收复,保证钱粮收入,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是在均田的基础上制定的,轨则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外有杂徭。《唐六典·户部尚书》卷三对此有笼统的说明:“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即二丈四尺);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逐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岁役二旬外加三旬,共五旬)则租调俱免。凡庸调之物,仲秋而敛之,季秋发于州。租则准上得益晨夕,量事而敛之;仲秋起输,孟春而毕纳。”

  租庸调都是计丁征收的,是以杜佑曾按课丁的数量而推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天下所应征收的租庸调总额。他所据以推算的轨范定额,则是居地不分南北、户等不问高下,租粟按每丁二石,庸调绢按每丁两匹推算,遂得天宝八年租庸调臆想收入数如下:“课丁八百二十余万。其庸调租等:约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庸调输绢约七百四十余万匹(每丁计两匹),绵则百八十五万余屯(每丁三两,六两为屯,则两丁合为一屯)。租粟则七百四十余万石(每丁两石)。约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庸调输布约千三十五万余端(每丁两头一丈五尺,十丁则二十三端也)。其租:约百九十余万丁(江南郡县)折纳布约五百七十余万端;二百六十余万丁(江北郡县)纳粟约五百十二余万石。”17梁方仲曾根据杜佑所作的臆想编一唐天宝八年“租庸调臆想收入数”统计表18:

地区别

课丁(丁)91porn y

 

庸   调

 

税物

 

税率

 

臆想收入数

 

税物

 

税率

 

臆想收入数

 

出丝棉

郡县

 

出布郡县

(江南、江北

共计)

江北纳粟

 

江南

租粟折布

 

3 700000

 

 

4500000

 

 

2600000

 

1900000

 

 

 

 

 

 

 

 

每丁

2石

 

 

 

 

每丁

2石

每丁

3端

 

7400000石

 

 

 

 

 

 

5200000石

 

5700000端

 

 

 

 

 

 

 

 

 

每丁

2匹

每丁

3两

每丁

2端

1丈5尺

 

 

 

 

7400000匹

 

1850000屯

 

10350000端

 

 

 

 

 

 

悉数

 

 

8200000

 

 

 

 

12600000石

5700000端

 

 

 

7400000匹

1850000屯

10350000端

 

  按唐制:罗、锦、绫、缎、纱、絁、绸之属,以四丈为匹;布则五丈为端;绵则六两为屯。

  唐后期,地皮兼并强烈,均田制疲塌杂乱,无法按东说念主丁征收租庸调。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颁布两税法。本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

  1.岂论是假寓的主户或不假寓的客户,唯一居住在一个场合,就登记在户籍上成为纳税户。

  2.东说念主口不分丁男或中男,只凭地皮、财产的多寡决定纳税几许。

  3.每年分夏税、秋税两次征收;夏税不外六月,秋税不外十一月,因有夏、秋两税,故名“两税法”。

  建中元年对于实行两税法钱粮及统计报送的轨则是:“令黜陟不雅察使及州县主座,据旧纳税数及东说念主户主客,定等级钱数几许,为夏秋两税。其鳏寡独处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州县常存丁额准式陈诉。其应科斛斗,请据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其黜陟使每说念定税迄,具当州应征都数,及征纳期限,并支流合送等钱物斛斗分析奏闻,关报度支、金部、仓部、比部。……计东说念主户等级为两税法,此外敛者,以枉法论。”19

  两税法扩大了纳税的界限,加多了政府税收。两税法在实行中,疲塌成为东说念主民苛重的背负。始立两税法,户钱多折绫绢,初时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其后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阁下,纳绢一匹,只当钱一千五六百文,钱粮施行上普及了一倍20。宪宗元年(公元819年)绢价落到初定两税时的1/3,纳税户的背负施行上加多了两倍21。穆宗即位,令各地依照元和十五年征纳布帛的折价,改配布帛为税额22这与四十年前比拟,已加多了几倍。

  (五)编制统计而已汇编《国计簿》

  唐朝的《国计簿》,是我国官方最早编制的统计而已汇编。《国计簿》的成书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二月。《旧唐书·宪宗本纪》:“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又说:“吉甫都纂(总纂)其事,成书十卷。”

  李吉甫(公元758—814年),唐宪宗时大臣,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赵县)东说念主。元和二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著有《元和郡县志》与《元和国计簿》。《元和国计簿》已失传。但从部分典籍的零散纪录中,还不错看出此书的写稿宗旨与基本内容。其宗旨在于响应唐朝的财经景况,为唐王朝的封建统辖服务;其内容,包括东说念主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而已。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宗旨在于说明国度钱粮的开端,内容系按行政区画统计的户籍、清算而已。举例,在元和二年,“悉数天下方镇凡四十八说念,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见定户二百四十四万傻头傻脑十四。”23第二部分,宗旨在于说明国度财政收入的施行情况,内容系按照国度财政收入神态分别纪录其收入数字。举例,《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二年》引宋白注文:“元和两税、榷酒、斛斣、盐利、茶利总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八贯、石。”其而已即来自《元和国计簿》。第三部分,宗旨在于揭示国度财经景况优劣的原因,内容一般系现行而已与历史而已的对比分析,以说明存在问题。举例,《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引宋白注文,对天宝和元和的供税户对比,得出元和供税户仅为天宝时的1/4;而元和天下军兵背负东说念主数却比天宝时加多1/3。并进一步揭示国度财政恶化的原因。《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统计而已汇编,在我国统计史上占有困难的地位。

  唐代第二部《国计簿》著述,是韦处厚撰著的《大和国计》,计二十卷。其编写宗旨和基本内容,与《元和国计簿》基本一致。

  唐代的《国计簿》,象征着我国财经统计的新水平,体现了统计分析在“剖析制用”中的作用。宋代以后的《司帐录》,便是在唐代《国计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唐代的统计方法

  (一)钱粮计量单元

  唐初实行租庸调法,并颁行度量衡制。在统计时,钱粮计量单元均按度量衡轨则有一定的轨范。《新唐书·食货志》:“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东说念主之力,岁二旬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据此,岁赋的粟、稻、绢、绫絁、布、绵、麻,银,分别以斛(石)、匹、丈、斤、两等为计量单元。唐玄宗开元年间,岁收的钱、粟、绢、绵布,则分别以缗(贯)、斛、匹、屯、端为计量单元。《新唐书·食货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下岁收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钱粮综合统计时,因其时还未能以货币看成协调的计量单元,竟以搀杂的计量单元奏凯相加,违背了不同质物品的数量不成奏凯相加的原则。《通典·食货》:“每岁钱、粟、绢、绵、布约五千二十余万端、匹、贯、石。”即钱以贯计,粟以石计,绢以匹计,布以端计,绵以屯计(“屯”在搀杂单元中概略了),然后搀杂加总。这么的综合统计,不成正确地响应和监督唐朝的钱粮收入,并达到分析问题和加强财政经管的要求。

  (二)上计轨制的发展

  唐代上计轨制相沿隋代,仍实行西汉岁终诣京上计的方式,并有所发展。

  唐德宗时,福建不雅察使柳冕为扩充汉朝上计轨制曾在奏表中说:“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圣唐稽古,天下朝集,三考一见,皆以十月上计京师,十一月礼见,会尚书省应试绩事,……”。24汉代每年上计一次,柳冕说三载上计,可能是指大计。这时上计的界限较前平凡,除经济、治绩方面的报恩外,还加多了科举方面的内容。《新唐书·百官志》:“凡应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凡贡举,每岁孟春,亦与计偕。”唐代皇帝除年终受计外,有时也根据需要临时受计,以便掌执国情,实时选择措施。举例,唐代宗时,河东租庸、盐铁使裴谞,“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入几何”25,谞久不对;皇帝再问,他才告以关辅干旱三百里,农东说念主愁叹,谷菽未种,皇帝应顾念匹夫,先访远程,不想皇帝却仅问榷酤之利。通过临时受计,睿智之君不错实时掌执国情,选择措施,对于书通二酉是有意的。

  唐代上计所申报的统计报恩有两种:一种是钱、谷收、支、存报恩,另一种是清算。由于交通事迹的发展,这些统计报恩已运转由亲诣京师上计转向邮递的书面报恩,这是唐代上计轨制的一大发展。在上计的统计法例方面,也有严格的轨则。详见本章第二节“二、唐代的统计组织与法例”。

  (三)手实法

  手实法实即自填法。最早创举了秦始皇“令黔黎自实田”;其后发展为晋朝刘超的“被探访者自填法”;到了唐代,这种自填法发展为天下性的“手实法”,亦称“首实法”或“自实法”。《新唐书·食货志》:“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帐。”唐代轨则,乡里要据手实编制乡帐。到一年终了,要每户把我方全家东说念主口的姓名、年级,及扫数田产数量填报乡里,因系民户自行填报的,故叫手实。乡里把民户填报的东说念主口、地皮探访而已汇编为簿册,称为乡帐。然后由县一州一户都逐级汇编,临了编成天下的东说念主口与地皮而已,看成课税征伕的根据。在手实探访表的临了印有一段话:“悉数本户新旧口及境界亩数和四至中告如上,若改日有东说念主指出避讳一口,愿受违敕之罪,谨此申报。”这说明东说念主民自报时还要具结,保证照实填报。这种手实,由东说念主民自报后,交里正收集,经县上缮写,看成编制户籍清算的原始依据。

  (四)户税等级的信赖

  户税在唐初即已看重征收,探访户等高下信赖税额。《唐会要》卷八五《定户等级》:“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三月令:天下户量其赀产,定为三等。至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天下户三等未尽升降,依为九等。”

  对于定户等级,《册府元龟》卷四八六《户籍》所载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月敕写得比较具体,即“每至定户之时,宜委县令与村乡对定,审于众议,察以资财,不得容有爱憎,以为高下,循其虚妄,令不均平,使每等之中,皆称允当。仍委太守详复,如有不屈,县令录奏量事贬降,其乡对定之东说念主便与节级(初级武职东说念主员)科罪,复定之后,明立簿书。”上述令、敕中的“资财”、“赀产”,主淌若指地皮,是以,户税等级的探访信赖,主淌若以各户领有地皮的数量、质地的探访而已为依据。

  (五)分组法的平凡应用

  唐代分组法的应用很平凡:

  1.东说念主口年级分组。

  唐代东说念主口年级分组,始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令:“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662年),韦后上表请以二十二岁为丁,五十八为老,制从之;及韦氏被诛,守旧。到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以十八以上为中男,仍以二十二以上为丁,五十八为老。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又改为:天下男人宜二十五岁成丁,五十五岁收老。26唐代东说念主口年级分组,奏凯影响纳税派役的几许。

  2.民户分组。

  (1)按是否腹地东说念主户为象征,把民户分为主户(或称“正户”、“土户”)与客户。腹地东说念主户称主户,流动农民户称“客户”。

  (2)按是否背负租税徭役为象征,把民户分为课户与不课户。凡背负租税徭役的一般民户为课户,不然为不课户。

  (3)户瓜分组。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下令将天下户口“量其资产”定为上、次、下三等,所纳税米、税钱或输羊数字不同。举例,岭南诸州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夷獠(蕃胡,指朔方边境的少数民族)之户,皆从半输。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凡水旱虫霜为害,十分损四分以上免租,损六分以上免调,损七分以上课役全免。27

  唐太宗贞不雅九年(公元635年),改民户为九等。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按每年税钱象征把匹夫及王公以下各户分为九等: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五百文,荆棘户三千文;中上户二千五百文,中中户二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此外,对于现任七品至一品官、表里官、尚未看重担命的文武官员、匹夫占有邸店、行铺及炉冶者、寄庄户、寄居民等户应列的户等,均有具体轨则。28

  3.州县分组。

  唐代州、县均按户数象征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组;户数越多,税收越多,州、县越富。

组 别

户   数

4万户以上

3万户以上

3万户以下

6千户以上

2千户以上

2千户以下

  (六)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

  1.比较分析法。同类社会经济风光是有相反的,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反进程,就需要将不同空间、条目下的同类风光进行比较分析。

  唐代的政事家陆贽(764—805),鉴于其时贫富不均的情况,诓骗了比较分析法叙述“兼并之家私敛重于公税”,成为中国统计史上诓骗“比较分析法”的典型事例。他说:“有田之家,坐食租税……厚敛促征,皆甚公赋。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100升)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50升),是十倍于官税也。夫以地皮王者之扫数,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果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东说念主安得足实,公廪安得广储,民风安得不贪,财货安得不壅?”29其算式如下:

  田主高等地租为官税的倍数=100/5=20(倍)

  田主中等地租为官税的倍数=50/5=10(倍)

  他还进一步策画了官税与中等地租为1∶10(5∶50)。

  陆贽的上述比较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在于田主阶层的泼辣克扣,并指出贫富悬殊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为比较分析法的应用确立了明后的典范。其性格有二:

  第一,陆贽的比较分析,相接了他的经济想想: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原因在于田主阶层的泼辣克扣。

  第二,除策画比较相对数外,还策画了官税与田主高、中等地租的比例,使两者的相反进程愈加显着。

  第三,由于分子与分母的数值判袂很大,比较相对数用倍数暗示。

  2.强度分析法。强度分析法,是对两个性质不同但有磋议的社会经济风光的总量方针进行对比,用来标明风光的浩大进程,一般用以响应国民经济的强弱进程。

  我国早在唐代即已应用了强度分析法,策画强度相对数。举例,《新唐书·食货志》: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户百四十四万,兵食于官者八十三万,通以二户养一兵。即平均每两户供养一兵。长庆(唐穆宗年号,公元821—824年),户三百三十五万,而兵九十九万,率三户以奉一兵,即大抵以三户奉养一兵。这种强度分析揭示了军费开销是形成国度财政恶化的主要原因。又如,在《旧唐书·宪宗纪》记有: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文武官员及诸色胥吏三十六万八千余东说念主,如与其时天下纳税户一百四十四万户两者对比,平均每七户要供养两个官员。惟上述策画应为:144万户/36.8万官员=3.9户/1官员;如避用一丝,则平均每四户要供养一个官员,或平均每八户(3.9户×2=7.8户)要供养两个官员;《旧唐书》此处的策画略粗。

  3.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即根据客不雅存在的社会经济风光之间的磋议,从数量上商议其均衡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唐代初期,对于财物相差的核算选拔“三柱结算法”,以响应其均衡关系:入=出+余;或:入-出=余。《唐会要》卷五十九:“每年据留州定额财帛数,废撤回向及支使外,余剩见在钱物,各县色目,分明造帐。”即收入-开销=见在(结余或确凿)。宰相陆贽在其奏议中也说:“其出纳(支、收)之数,则每旬奏闻,其见在之数,则每月计奏。”30可见在唐初的财政统计中已选拔三柱结算法进行均衡分析。并对“出纳”与“见在”数字的上报时期有所区别。其时中央操纵官署,如太府寺、司农寺等对各项财物都设有总分类帐,其所属部门则设有明细分类帐,以便在分类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均衡分析。这比战国李悝的食粮单项均衡分析有所发展。

  这种三柱结算法的均衡分析法,由于不成划清“上期结余”与“本期收入”的数额,未便对财物进行监督与经管。

  唐代中期以后,均衡分析法所选拔的“三柱结算法”运转向“四柱结算法”过渡。亦即运转把“入”区别为“元给”(上期结余)与“新加”(本期收入),连同“所用”(开销)及“见在”形成“四柱”的称呼,产生了四柱结算法。举例,《唐会要》卷九十一,载有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表里官员料钱(唐代给仕宦俸禄之外的一种津贴)的而已,已将“入”区别为“元给”及“新加”:“四年中书门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县官,总三千七十七员,据元给及新加,每月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十七文。一年都当六十一万六千五十五贯四百四文。”其中:“旧额(元给)三十四万八千五百贯四百文,新加二十六万八千三百五十五贯四文。”唐代四柱的称呼“元给”(或旧额)、“新加”,“所用”(或支使)与“见在”(或确凿),分别绝顶于当代统计中的“期初结余”、“本期收入”、“本期开销”与“期末结余”。惟其时应用四柱结算法进行均衡分析,还处于初创阶段。

  (七)比价的运转应用

  我国古代的物价统计,一般属于价钱统计。比价统计,是指在团结地区、团结时期内不同物品价钱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价统计初见于唐代贞不雅初年,“绢一匹易米一斗。”唐代为了保管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轨制,曾普及布帛与铜钱的比价,以强制扩充布帛货币。在征收钱粮时,曾进行折合价统计,实即比价统计的应用。举例,《通典》卷六《食货·钱粮》:建中初,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税米麦一千六百余万石。按每匹绢折钱三千文计,可折绢一千余万匹。

  (八)臆想推算法的应用

  我国古代,即已产生了初级阶段的统计估算法,一般利用平均消耗量对国度的要害事项的总量进行臆想推算。唐代在这方面除用平均消耗量外,还用各式定额进行臆想推算。唐代史学家杜佑(755—812年),著有《通典》一书,他曾根据天下总东说念主口中每户的平均东说念主数,以食盐的消耗量估算天下总户数。《通典·食货·丁中》本注说:“计诸说念簿帐所收可有傻头傻脑十余万户。按历代户口多不外五,少不减三,约计天下除有戎马多处,食盐知见在之数者,采晋隋旧典制置可得五百万矣。以五百万户共出傻头傻脑十万户税,当然各减半数。”杜佑根据食盐消耗量估算其时约有五百万户。据此他以为如能搞准户口登记,户数可比傻头傻脑十万户可加多一倍。设钱粮总额不变,则每户纳税不错减少一半。这么就不错使东说念主民“免流离之苦,益农桑之业。”可惜他的具体策画方法未在《通典》列出。

  唐代宗即位(公元763年)后,由于其时铜贵钱贱,天下纷繁以钱铸铜器。辩论此事的东说念主曾用中农夫或境界肥瘠的平均数估算全年食米与穿戴总量,推论以钱铸铜器的危害性。他们以为“自天宝于今,户九百余万。《王制》31:上农夫食九东说念主(可供养九东说念主),中农夫七东说念主,以中农夫计之,为六千三百万东说念主。新秀相均,东说念主食米二升,日费米百二十六万斛,岁费四万五千三百六十万斛;而衣倍之,福祸之礼再倍。余三年之储以备水旱凶灾,当米十三万六千八十万斛。以贵贱丰俭绝顶,则米之值与钱钧也。田以高下肥瘠丰耗为率,一顷出米五十余斛,当田二千七百二十一万六千顷,而钱亦岁毁于棺瓶埋藏焚溺。其间铜贵钱贱,有铸以为器者,不出十年钱几尽,不及周当世之用。”32其时的辩论者系以中农夫吃、穿或境界肥瘠丰耗的平均数估算天下农户食米与穿戴的消耗总量;但《王制》所载中农夫的吃、穿平均消耗量,虽与商周时期的数字不尽相符,然则否稳当唐代的情况亦属疑问。

  在《通典·食货典》六《钱粮》下篇,载有唐玄宗“天宝中天下清算”,对于天下租庸调收入总量,杜佑系根据课丁东说念主数与按租庸调缴纳的绢、米定额估算而得。详见《唐代的统计职责(四)钱粮统计》。

  五、唐代的统计想想

  (一)杜佑的统计想想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代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东说念主。他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见解革新图强,青睐探访商议。《旧唐书·本传》;“杜佑以探求富国安东说念主(民)之术为己任,冀探政事之要术。”他历任岭南、淮南等节度使,贞元末年擢检校司徒同平章事,王叔文等进行革新时,任度支、盐铁等使,主理财政,封歧国公。以三十五年的时期著《通典》二百卷。上-起传奇中的唐尧,下迄唐肃宗、代宗。全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按历史措施分类编纂,并进行历代对比,进展治乱之由,追想资历,以为史鉴。这部书是第一部纪录我国古代财经典章轨制和财经想想的通史。其性格是谨慎了财经情况与统计数字的逢迎。绝顶《食货》一门,既体现了他的经济想想,也响应了他的统计想想。

  杜佑在《通典》一书,最初编集《食货》一门,共十二卷:第一、田制上,第二、田制下,第三、乡党、土断、版籍并附,第四、钱粮上,第五、钱粮中,第六、钱粮下,第七、历代户口荣枯(包括丁中),第八、钱币上,第九、钱币下,第十、漕运、盐铁,第十一、鬻爵、榷酤、算缗、冗赋、平准均输,第十二、轻重。这一部分既可用来追想我国古代财经的历史资历,也可从中商议杜佑的统计想想。

  1.从政要掌执食粮、东说念主口与地皮数字。

  先秦想想家一般青睐东说念主口与地皮,以为这是两个出产因素。杜佑在《通典·食货》中又加多了一个因素谷物,以为必须掌执这三者才调责罚国度。“谷者东说念主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东说念主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东说念主食足,察其东说念主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因为国君是要责罚东说念主民的,东说念主民是要吃食粮的,食粮是要耕地里出产的,是以必须掌执食粮数字,国用才调骄横;必须掌执地皮数字,东说念主民才调吃饱;必须掌执东说念主口数字,国度才调合理分管徭役。

  2.青睐东说念主口统计。杜佑青睐东说念主口统计,是以在《通典·食货门》十二卷中,他把《论历代户口荣枯》(包括东说念主中)单列为第七卷,把东说念主口统计由地舆志的一项内容纳入经济经管(食货)的限制。他同徐干的东说念主口统计想想一致,以为古时治国之说念在于翔实地掌执东说念主口数字,从而叙述东说念主口统计的困难性:“古之为责罚也,在于周知东说念主数,乃均其事役,则庶功以兴,国巨室足,造就从被,风都俗和。夫然,故灾沴(灾害)不生,悖乱不起……及理说念乖方,邦畿脱漏,东说念主如鸟兽,飞走莫测。家以之乏,国以之贫,奸宄渐兴,倾复不悟。斯政之大者,远者,将求理平之说念,非其本欤?”33杜佑把限制好国度的东说念主口数字看成治国的根柢大事,以为它奏凯影响封开国度的经济荣枯。

  3.青睐统计分析。杜佑的经济不雅点,不是虚浮的辩论,而是留心用统计数字言语,用对比分析法商议各式经济情况。举例,他指出:贞不雅年间的户口是三百万户,经由三十多年到天宝末年户口数和隋朝的户数附近,加多了五百九十万户,实数为八百九十万户;然则西汉太始二年(公元2年)的东说念主口数是一千二百二十余万,唐代的忻悦进步西汉,为何户口反不见多?经他的具体分析,原因是版籍失修、户口作假的原故,于是他明确指出,其时的户口少了三百余万。34

  4.统计估算。春秋时期的管仲,曾根据平均每东说念主的食盐消耗量估算普及盐价后可加多的财政收入;杜佑则曾根据唐代天下总东说念主口中每户的平均东说念主数,以食盐的消耗量估算天下总户数(见《唐代的统计方法(八)臆想推算》)。杜佑还曾估算京畿全年租粟不成供养“彍骑”的食粮。唐玄宗时,以宿卫京师的府兵浩大隐迹,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的方式,选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和白丁十二万东说念主,每年宿卫两番(两个月)罢免出征、坐镇的背负,故称“长从宿卫”,十三年改称为“彍骑”。这十二万彍骑每年的食粮需一百五十万担。35其时京畿总户数不及五十五万38,据此,杜佑估算如下:京畿每户一丁,每丁一年输粟二石,年收租粟不外一百一十万石,尚不及以供养这十二万彍骑。他在《通典》中还曾根据天宝(公元742-756年)中记帐户及课丁的约略数乘其时的平均税率臆想天宝中租庸调收入数。

  杜佑的统计估算法是一种初级阶段的估算法。这种方法的想想基础,基于他对礼貌性的意志。他以为“审其众寡,量其优劣,饶瞻之说念,自有其术。”37即如果掌执了统计数字的多寡,斟酌了客不雅事物的优劣,当然就会有探索其发展变化礼貌的方法,从而提议了他的估算法的统计想想。杜佑的统计想想,既有所袭取,也有所发展。

  (二)刘知几的统计表想想

  刘知几(661一721),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东说念主。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述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生平专攻史学,通览各史,能分辨其利弊得失,因屡任修史之职,深知官方史家的弱点。他以为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他尤重史识。对著史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属善(溢好意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这种不雅点完全适用于统计。他所著《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指摘的专著,对历代典籍过甚体例的指摘尤详。

  在他的《史通·表历篇》,说明了他反对统计表的想想:“(司)马迁《史记》……皇帝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传记》,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察,果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之《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毋庸,可胜说念哉!既而班(《汉书》)东(《东不雅杂记》)二史之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

  《史记》,《汉书》列统计表的宗旨,在于只言片语,便于比较。以探索礼貌。刘知几在事实眼前,终于意志到统计表的功用,故在《外篇杂说》说:“不雅太史公(司马迁)之制表也,燕越万里,而径寸之内,犬牙可接;昭穆九代,而方寸之中,雁行有序,使读者举目可详。”

  (三)刘晏的商情探访想想

  刘晏(715-780),唐剖析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说念主。曾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等使,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曾自比于贾谊、桑弘羊,剖析达二十年。

  安史之乱以来,天下上计诸州数由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3 21州,减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169州,而同期的户口数也大大减少。刘晏以为“户口滋多则钱粮自广”,故其剖析,常以养民为先。因此,他所野心的常平模式(颐养粮价、备荒账恤的模式),时常进行商情探访,安然物价,作念到“官收重利而东说念主不知贵。”《旧唐书·刘晏传》:“自诸说念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荆棘,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执。朝廷获好意思利,而天下无贵甚贱之忧,得其术矣。”《资治通鉴》二二六:“诸说念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可见他相等青睐商情探访,为了充分掌执各地的商情动态,他在各说念巡院竖立商谍报恩网,不吝大价“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过甚利害,虽甚远不数日而知。”38恰是由于他时常掌执了实时、全面的商情动态,是以他能安然物价,“使天下无贵贱之忧”;能防荒歉于未然,使灾地东说念主民免于困惫;能“权万货之轻重”,以获好意思利。在中国古代统计史,能青睐而又施行进行商情探访的,刘晏可说是第一个东说念主。

  五代的统计

  一、五代的社会经济

  自公元90 7年唐朝沦陷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延续了五十三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接踵统辖黄河流域,史称“五代”。另外皮南边各地和山西,先后出现十个割据政权:吴、吴越、南汉、楚、前蜀、闽、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史称“十国”。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除后周外,各代统辖者都很强横,争夺强烈,农业减产,水利失修。钱粮苛重,币钱疏漏,加上契丹统辖者的虏掠,致使经济遗残,营业禁锢,东说念主民生涯十分不幸。至于北周,为了安然封建政权,太祖曾选择了一系列措施,惩办退步,停废营田,革新税收。到世宗柴荣时,又整顿两税,招还逃户,保护边民出产,打击古刹经济,兴建水利和整顿漕运等,适合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收复华夏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为北宋的协调奠定了基础。

  南边十国,受战祸较少,因而许多小国的经济有所发展。如南唐、吴越、闽、楚、蜀等国,农田水利与开拓职责均得到了一定成就。不仅食粮丰产,经济作物也有所加多。农业的发达,为工营业发展提供了条目。制盐、矿冶、织染和制茶等工业均有了发展。南汉、吴越、吴、楚、南唐和前、后蜀的营业都很焕发。跟着经济的发展,列国统辖者日益败坏腐烂,财政征收日益加剧,各族东说念主民日益短少。

  各族东说念主民渴慕开脱窘境,杀青分裂割据场所,其后北宋王朝协调了天下。

  二、五代的统计组织

  五代十国事在唐的废地上接踵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统计组织基本上相沿唐朝旧制,故从略。

  三、五代的统计职责

  限于而已,仅就后晋、后周的统计职责略作说明。

  (一)后晋收租委东说念主户自量自概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正月敕:“应诸说念节度刺史,不得擅加赋役及于县邑别立监征。所纳田租,委东说念主户自量自概。”39“概”为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用具,即后晋四年征收田租时,不由官方称量统计,而由交税农民我方称量,我方刮平,统计应缴米麦数量,免生弊端。

  (二)后周团貌与按图检租职责

  后周亦有团貌,察阅户口,以防“国度之有奸盗者”,40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赐诸说念《均田图》,十月,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东说念主,下诸州检定民租41,查验民田之增减,以“平均”赋役。

  四、五代的统计方法

  (一)后唐的统计方法

  1.自通供手状的填报法。自通供手状系匹夫亲身填写的田亩情况说明书,与唐朝官府令民户自报境界和财产作纳税根据的手实同样。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9年)五月,户部奏:“三京、邺都、诸说念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税租,兼盐转折征,诸般钱谷起征,各视其地节候晨夕,分立期限。”其月敕:“匹夫本年夏苗,委东说念主户自通供手状,具顷亩几许,五家为保,委无隐漏,攒连手状送于本州,本州具状送省,州县不得迭差东说念主检括;如东说念主户隐欺,许令陈告,其田倍令并征。”42

  2.制定征收定额。后周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敕:“委诸说念不雅察使,属县于每村定有劲东说念主户充村长。与村东说念主议,有劲东说念主户出剩田苗,补贫下不迨。”即令富豪田主拿出宽裕的食粮上缴,以补贫下农户的不及。“肯者即具状征收,有辞者即排段检括。”即不愿的,便对他们的田亩逐段察看核实。“自本年起看成定额。”并根据具体情况天真处理:“有经灾沴(灾害)及逐年逋处(拖欠),不在此限。”43

  (二)后唐与后周的异距分组

  五代的异距分组继西晋的年级异距分组之后,后唐、后周又有比较平凡的应用。

  1.后唐的异距分组。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五月七日,诸说念盐铁转运使上奏,因私东说念主入城买卖颗盐,侵夺榷粜课利,对反抗的买卖东说念主按其带盐数量的异距分组分别处罚:一两以上至一斤,买卖东说念主各杖六十;一斤以上至三斤,买卖东说念主各杖七十;三斤以上至五斤,买卖东说念主各杖八十;五斤以上至十斤,买卖东说念主各徒二年;十斤以上,不计几许,买卖东说念主各决脊杖二十,正法。44门司关津口铺如捉获私盐,即按下列捉获私盐数量的异距分组予以赏钱:一斤以上至五十斤,支赏钱二十千;五十斤以上至一百斤,支赏钱三十千;一百斤以上,支赏钱五十千。45

  2.后周的异距分组。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九月十八日敕:对私贩盐曲,按下列私贩盐曲数量的异距分组予以惩处: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以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以下一斤以上,徒三年,配役;五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正法。46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八月二十四日宣头节文(即政府告示前边的一段笔墨):“改立盐法如后……扫数捉事、告事东说念主赏钱,一两以上至一斤,赏钱二十千;一斤以上至十斤,赏钱三十千;一十斤以上,赏钱五十千。……颗盐地分界内,有东说念主刮硷煎真金不怕火盐货……所经历地分节级东说念主员,并行勘断:一两至一斤,决臀杖十五。令众半月,捉事、告事东说念主赏钱五千;一斤以上至一十斤,徒一年半,令众一月,捉事、告事东说念主赏钱十千;十斤以上,不计几许,徒二年,配发运务役一年(即罚当运务的劳役一年),捉事、告事东说念主赏钱十千。47

  上述异距分组,一般仍相沿西晋,选拔叙述式的写法,两头两组分别用启齿组,后周私贩盐曲数量的异距分组,各组不消“下限以上至上限”的写法,而改用”上限以下至下限”这在中外统计史上都是萧瑟的。

  约略的论断

  鉴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统计的迟缓,隋代统计略有进展;唐代统计运转插足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计全面发展;五代由于频年往复,统计又趋于停滞。

  在统计组织与法例方面:隋代确立和强化了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操纵天下的综合统计;所属六部比照周代六卿,分管秦汉时期九卿的职责,并兼管相关的业务统计,统计组织较为完善。唐代的统计组织在隋朝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从中央到场合建立了一个比较齐备的统计系统;《唐律》中的统计法例,自秦汉以来也属最为完善。

  在统计职责方面:隋代统计职责东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了东说念主口统计,实行“貌阅”和“输籍法”;另一方面是充实了仓储统计,对唐、宋仓储统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统计职责全面发展,东说念主口统计把查验户口和编著户籍看成唐月吉项困难统计职责;实行村坊邻里户籍法,三年一造户籍,逐级申报尚书省户部;对课户与不课户均有统计,浩大天下地皮,实行均田制;继隋代之后,仓储统计又有新的发展,按课丁的定额推算天下应征收的租庸调总额;编制统计而已汇编——《国计簿》,这是我国官方最早编制的统计而已汇编,象征着我国财经统计的新水平。五代时,后晋收租委东说念主户我方称量、我方刮平,统计应缴米、麦数量。后周曾进行团貌,察阅户口,并派专东说念主按《均田图》到各州检定民租。

  在统计方法方面:唐代钱粮计量单元均按度量衡轨则有一定的轨范;上计轨制仍相沿隋代,并有所立异;统计报恩已运转由专东说念主到京师上计转向邮递的书面报恩;秦始皇创举的“令黔黎自实田”,已发展为天下性的“手实法”,这种手实即看成编制户籍清算的原始依据;统计分组法已平凡应用于东说念主口年级、民户、户等与州县瓜分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强度分析法与均衡分析法等,各有一定的性格,并对商议经济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他还有比价统计与臆想推算法的应用。五代时,后唐仿唐朝的“手实法”选拔了”自通供手状”,由民户填报境界和财产;后周曾制定征收定额的方法;后唐、后周继西晋的东说念主口年级异距分组之后,又有比较平凡的应用,绝顶是后周私贩盐曲数量的异距分组,各组改用“上限以下至下限”的写法,在中外统计史上是极萧瑟的。

  在统计想想方面:唐代东说念主才辈出,统计想想也很昌盛。比较驰名的有杜佑、刘知几和刘晏等东说念主。杜佑的统计想想既有所袭取,也有所发展。刘知几强调直笔的史学想想,完全适用于统计,他的统计表的想想由反对用表到终于意志统计表的作用,说明东说念主的想想意志是会抑制发展变化的。刘晏在中国统计史上,是青睐而又施行进行商情探访的第一东说念主,他在各说念巡院平凡竖立商谍报恩网,选择措施,安然物价。

  注目

  ①《文件通考·户口一》。

  ②、③《隋书·食货志》。

  ④《旧唐书·职官志》。

  ⑤《文件通考·职役考》。

  ⑥《唐大诏全集》卷一百十一《劝农诏》。

  ⑦《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⑧《旧唐书·职官志》。

  ⑨《旧唐书·食货志》。

  ⑩《文件通考·户口》。

  11参阅《大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

  12《通典·食货制·田制》。

  13、15《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

  14《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

  15《唐六典》卷十九,《司农寺》。

  16《新唐书·百官志》。

  17《通典·食货典》六《钱粮》下篇。

  1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境界、田赋其而已开端:《通典》卷六《钱粮》下《大唐》,杜佑根据唐天宝中清算户及课丁的约略数乘平均税率所作的臆想。统计》上海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80年版,第284页。

  19《唐会要》卷八三。

  20《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钱粮恤匹夫第二条》。

  21《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

  22《唐会要》卷八四《元和十五年》。

  23《唐会要》卷八四杂录条。

  24《新唐书·柳冕传》。

  25《新唐书·裴谞传》。

  26、27、28《旧唐书·食货志》。

  29《陆宣公奏议全集》卷四《均节钱粮恤匹夫第六条,论兼并之家私敛甚于公税》。

  30《陆宣公奏议全集》卷十二。

  31《王制》,《礼记》篇名。中文帝曾命情士诸生杂录六经古制,比较系统地记叙各项制,名为《王制》,内容与商周礼法不尽相符,与《周礼》亦多分歧。

  32《新唐书·食货志·食贷四》。

  33、34《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35《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士兵一东说念主年食粮十二石。

  36《新唐书·地舆志》:京畿户五十四石七千四百二十五。

  37《通典·食货序》。

  38《资治通鉴》二二六。

  39、41、42、43、44、45、46、47、《旧五代史·食货志》。

  4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境界、田赋统计·总序》91porn y,第17页。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AI换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